close
 
這星期的商業週刊,做了一篇專題<水蜜桃阿嬤>。
它敘述的主軸是,
一位住在新竹尖石鄉泰崗部落的老奶奶,和七個小孫子的生活。
這裡所謂的生活,
不單是指阿嬤辛苦撫養孫子長大的過程,
更重要的意涵,是在敘述,
為什麼孫子是阿嬤撫養的,為什麼日子過得這麼辛苦,
還有,阿嬤和七個小孫子怎麼去面對現在的生活。
 
以報導層面來說,
這樣的專題很有意義,是在於,
它透過一種存在的現象,去檢視現象背後存在的問題。
以水蜜桃阿嬤的故事來說,
就是從他們生活的過程,還有對生活的態度與心境,來探討自殺和教育間的連動作用。
以技巧來說,
這樣的故事動人又貼近生活,
我想,足以讓知覺麻痺的現代人,有個深刻的印象,
甚至引發惻隱之心,立下幫助別人的宏願,或者心存善念的實踐。
至少至少,
在閱讀過程中,
他會記得這樣的生命體驗,從中反思或感受到些什麼。
 
我激賞這樣的專題,還有商周對這類專題的執著。
至少,這樣的媒體,是在做對社會有意義的事。
而這樣的影響,可以很深遠。
 
這也是為什麼我喜歡看專題,樂於投注心力在專題上的原因。
因為,
在製作過程中,面對的是生命的真實,
它未必有戲劇般的張力,但絕對有足以為它奉獻和付出的理由。
在製作過程中,面對的是內心的真實,
它卸下了平常的武裝和多疑,赤裸裸得在生命過程中,觀察人性的善與惡,
甚至放入自己的影子,
想著的是,
自己和生命間的關連,還有自己和採訪環境.對象間的關連,
於是乎,掙扎.矛盾.知足等等等,各種感覺輪番湧現。
 
這是我自己親身的經驗。
而在這次商周記者的採訪後記上,我也看到了這樣的情感。
後記寫著"說再見,好難"。
的確是這樣,
因為,在採訪過程中,記者已經不知不覺涉入他人的生命經驗裡,
記者看到的不只是對方生活的作息和方式,
還有生活之於對方的意義,
甚至是一種對生命的堅持,還有對週遭和人生的豐沛感情。
 
這是一種快速經歷生命的方式。
我覺得,就跟演員一樣,演員透過演戲來經歷他人的生命,
而記者,或許在某些層面來說,也透過深入的專題關懷,來感受不同世界的生命。
這樣的感知,是深刻的,
這也是為什麼我喜歡做專題的原因之一。
我想,這也會是,我願意留在混亂新聞圈繼續打拼的動力之一。
我希望將來的自己,
也能像商周記者一樣,做出這樣的好專題,這樣有意義的專題。
 
至於水蜜桃阿嬤,
我很佩服她的無私,她對生命的熱情,她對人生挫折的樂觀。
有很多地方,值得我,還有這個社會去省思。
或許,她足以是很多人生命中的燈塔,或者是社會的典範。
我祝福她和她的家人,
也期待很多生命能從中得到啟發,看到未來的希望。
也期待我自己,
對生命有更多的感知,能做出更多的好報導,寫出更多激勵人心的故事,
還有,
能珍惜週遭,知足常樂。
 
 
謝謝水蜜桃阿嬤,
還有商周的專題報導,
這讓我的生命,有了小小的漣漪。
 
 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傻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